2007年7月1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一版: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夏令营岂能变成孩子的“第三学期”
本报记者 陈岚 文/摄

  暑假本该是孩子们放松的时候,可是街头依然有背着书包匆匆赶路的孩子。他们在为各种名头的夏令营奔忙,可是这些夏令营却不能带给他们快乐。

  学校的夏令营变了味
  这几天,杭州某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君高兴得不得了,因为已经小学毕业的他,再也不用按照爸爸妈妈的要求,去参加学校开办的夏令营了。
  在很多大人的印象里,夏令营可以通过游戏增长见识,是班上拔尖的孩子才能享受的“特权”,为什么参加不了夏令营的小君还那么高兴呢?
  原来,学校开办的所谓夏令营其实就是各种写作、数学、英语类的培训班,周一到周五上课,周末放假。
  小君告诉记者,这些辅导班说起来是自愿参加的,但在老师的“鼓励”和家长的支持下,班上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参加。家长们往往都只会给他们报一些与学业相关的班。因此,夏令营这个原本充满色彩和幻想的词汇,在这些孩子的眼里,已经变味了。
  记者从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,关于学校在暑假期间变相以“夏令营”的形式开办培训班,一直都有严格的规定,每到暑假前,也会三令五申的下发通知。
  “具体来讲就是要符合四个不的原则,就是‘不整班、不强迫、不上新课、不收费’。”市教育局高中处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,所谓的“四不”原则,在真正执行的时候,会出现一些状况,他们每年接到的相关举报也不少。
  学校违规开办培训班性质的夏令营,一旦被发现,就会被处罚。这给不少学校戴上了紧箍咒。

  机构生意红火 监管存在真空
  另外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每当暑假将至,很多家长还是会收到不少宣传单,这都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夏令营,内容无非也就是英语、奥数、速算、作文等门类。
  这些机构开设的夏令营往往打着诸如“四周浸泡全英语环境,24小时合理作息安排”等诱人的旗号。这类夏令营一般都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整个过程被各种课程训练充斥得满满当当,收费少则数千,多则上万,附加上“军事化”管理等噱头,实则是一个假期寄宿学校。
  此类机构开办的夏令营能够大行其道,正是踩到了监管的真空地带。记者了解到,对夏令营应该由哪些部门来组织、应该达到什么的要求等问题,各界均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,甚至没有一个部门表示有权力来管理这一特殊的市场。教育部门认为,他们只对学校组织的训练营负有监管责任,对社会机构举办的,则没有权限;工商、物价部门则称,对夏令营无法实施监管。

  竞争太激烈 家长有苦衷
  让不让孩子参加夏令营、参加什么样的夏令营,基本还是家长说了算。而家长的决定,很大程度上,往往又受整个社会的影响。
  “其实我们也很无奈,让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就要背着十几斤的书包去上学,去面对那么残酷的竞争,谁忍心啊?谁不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地享受童年?但人家都这样做,你不这样做能行吗?再说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的?没办法,迟了一步就会步步迟,抢先一步才能步步抢先。”这是记者在少年宫采访时,听到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家长的观点。

  老师的态度:玩得好才能学得好
  杭州求是星洲小学副校长江萍表示,他们学校每年暑假组织的夏令营一直都很“纯粹”。像今年,他们就会在每个班上挑选一两个优秀的学生,到农村体验生活,和那里的小朋友结对子。
  “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,所有与学科相关的夏令营都在增加学生负担。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,作具体的分析。”江校长告诉记者,他们学校有几个学有余力的孩子,每年暑假都会很积极地参加杭州数学会举办的“华杯赛数学夏令营”,他们觉得解出那些难题的时候,很有成就感,这样的夏令营让他们的暑假很充实很快乐。
  江老师说,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,在校时间的文化课都已经很成系统,而暑假就应该是一个调整放松的时候。及时的查漏补缺是可行的,但是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的整个暑假依然浸泡在课业负担中。“我们一直主张‘玩得好才能学得好’,玩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学习。充实和快乐,这该是夏令营的真谛所在。”